南大概况

二、跻身“985工程” 获得国家重点投资

  • 校史教育
  • >南大校史

二、跻身“985工程” 获得国家重点投资

(一) 江泽民提出要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隆重集会庆祝建校一百周年。江泽民主席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他还郑重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教育部编《科教兴国动员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江泽民主席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轫百年之际的这番重要讲话,与朱基总理当年3月关于“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庄严承诺相呼应,体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高瞻远瞩和深思熟虑,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更加重视教育,重视科学技术,重视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随后,教育部开始部署“创办一流大学”的工作,江泽民、朱镕基、李岚清等中央领导相继作了重要批示。由于江泽民主席的重要讲话是1998年5月4日,因而习惯上将这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工程”称为“985工程”。

     (二) 南京大学对“创建一流大学”的基本认识

“985工程”的即将实施,使南京大学党政领导和师生员工深受鼓舞。全校上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关于重点大学建设的思路与策略的发展历史,从1977年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抓一批重点大学”并建成教育、科研的两个中心,到1983年5月匡亚明等四位老教育家联名建议,在邓小平亲自过问下,“七五”开始立项建设一批“重中之重”的大学,到90年代中期实施“211工程”,明确提出建设“若干所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高校”的目标……历史的回顾使南大师生员工从宏观大局和发展趋势上加深了对实施“985”工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重大历史性决策的理解。

其一,是前瞻性考虑,即基于对21世纪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趋势,尤其是对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的影响与挑战的把握,强调一流大学在国家知识创新、科技发展及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中的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其二,是现实性考虑。即既看到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进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利器”,又从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将力争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限定在“若干所”这样一个有限目标,下决心加大投资强度与改革力度,实现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和优化配置,确保重点建设富有成效。

其三,是紧迫性考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全球竞争,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正依仗它们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发展方面已经取得的优势,制定新的“游戏规则”,企图主导甚至主宰未来的世界发展。只有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我们才能占领制高点,取得主动权,才能完成中华民族复兴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历史使命。

作为有抱负、有作为并把自己的理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融为一体的知识分子,南京大学的师生毫不犹豫地响应江主席发布的动员令,投入到“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历史性进程。作为一所有悠久办学传统,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十多万栋梁之才的百年学府,南京大学有信心,也有能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艰苦奋斗,在21世纪20年代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经过研讨,南大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处理好的若干关系,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其一,“世界一流大学”是相对认同的标准,并无统一的模式。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学科高水平,有特色;教师高水平,有影响;研究高水平,重创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应在学科相对齐全的基础上追求特色,提高水平,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大而全,“克隆”巨无霸。

其二,“世界一流大学”既要面向世界办学,有高度的开放性和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又要立足本国、本地区实际,为国家振兴和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因此,必须处理好国际化与民族特色,“面向世界”与“面向现代化”的关系。

其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然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需要经受社会实践的考验,决非一蹴而就、朝夕之功。必须把“雄心壮志”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将“忧患意识”与“拼搏精神”贯穿始终,通过长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历经若干阶段性发展,方能克尽其功,完成从世界高水平大学向一流大学的过渡。即便是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鉴于各国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其综合实力处于不断的动态发展之中,故仍不能有丝毫懈怠;若自满骄傲,或应对失当,也会重新跌落,降为二流。

(三) 省部共建南大,三年投资12亿

毫无疑问,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不仅要靠自身的艰苦努力,还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因此,学校党政领导在制定创建规划的同时,抓住机遇,把能否争取首批进入“985工程”并获得国家和地方的重点投资,作为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并为此作了大量的工作,多次向教育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作了汇报。1999年7月26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专程来南京,与江苏省省长季允石签署了《关于共同重点建设南京大学的决定》。

决定指出,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同重点建设南大,旨在促使学校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使南大的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整体办学实力显著提高,成为全国和江苏省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南大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将实行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和共管体制,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规划由教育部会同江苏省确立,并列入教育部和江苏省的整体建设和发展规划。教育部和江苏省要求南大在推进自身改革和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江苏省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提高江苏省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在面向全国服务的同时,重点参与和积极服务于江苏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共建协议还决定,自1999年至2001年三年时间内,除对学校的正常经费安排外,教育部和江苏省还将对南大各投入重点建设经费6亿元人民币,总共12亿元人民币,其中1999年各投入1亿元,2000年各投入2亿元,2001年各投入3亿元。双方将根据三年中南大改革与发展的情况,在2001年以后继续给予必要的支持。

在此前后,教育部先后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实行了部省(市)共建、共管体制,并在三年中分别给予18亿、12亿或9亿不等的重点投资。这9所高校,是“985工程”首批建设的高校,是争取进入世界高水平大学及一流大学行列的“突击队”。

8月18日至20日,学校召开了“南京大学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研讨会”,着重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南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二是学校发展目标的定位,三是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任务。9月7日,学校举行“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动员大会”。党委书记韩星臣在会上指出:“南大进入若干所重点大学来之不易”,“应立足三年,争取五年,放眼十年,始终不能有任何懈怠心理……要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进入首批‘若干所’的积极作用,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搞好创建工作。”蒋树声校长则强调:国家对南大的重点投资,将大大缓解长期以来制约南大发展的经费不足的困难,从而为南大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提供最重要的物质支撑与基础,真可谓“雪中送炭”。当然12亿资金不可能解决南大所有的经济困难。从长远来看,12亿仅仅是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启动经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年后学校如能继续得到国家更大的支持,其意义更深远。他还指出:“从根本看,国家的重点投资不仅是对南大过去成绩的奖励,而且是对南大今后工作的更高要求,我们每一个南大人都应该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压力更大,应该有一种忧患意识。三年后我们拿什么样的标志性成果向党和国家汇报?三年后我们还能不能继续得到国家和江苏省的重点支持?下世纪初叶,我们能不能把南京大学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这是我们每个南大人在高兴之余,必须认真思考并以实际行动来面对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