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首批试办研究生院
1984年全国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在一些学科专业齐全,科研基础较好,有较多硕士、博士点的全国重点高校中试办研究生院。随后,国务院即批准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22所高校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当年12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成立,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物理学家冯端教授任院长。同时,成立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并在研究生院设立了南京大学学位办公室,负责审批和授予毕业研究生的硕士、博士学位,接受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外国著名学者名誉博士,评定本校的硕士学位专业点以及组织博士学位专业和重点学科的评审等。
(二) 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
研究生院建立后,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到1987年,当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为492人,是文革前年招生最高数量的10倍多。其中硕士生381人,博士生72人,研究生班学生和代培研究生39人;在校研究生总人数为1420人,接近“文革”前在校研究生最高数的12倍。至1996年招收研究生1045人;在校研究生数273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79人。在校研究生人数几乎是1987年的两倍,招生数则翻了一番。毕业研究生598人,其中春、秋两季共毕业博士107人,肄业2人。
(三) 研究生专业有较大增长
198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第一次学位授权专业评审结束后,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为24个,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地区史与国别史(英国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中国哲学史、基础数学、理论物理、固体物理、声学、核物理及核技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天体物理、自然地理学、天气动力学、气候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植物学、生物化学、计算机软件,另有53个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第二次学位授权专业评审,南京大学又有戏剧历史及理论、中国现代文学、计算数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人文地理学、岩石学、放射性地质学等9个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硕士学位授权专业也增加到61个。
1985年第三次学位授权单位审批,南京大学又增加现代外国哲学、中国近现代史、无线电物理与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物理)、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层学、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6个博士学位专业。这样,博士生专业增加到39个,博士生导师也增加至79人;硕士生专业增加至74个。
1990年第四批学位授权单位评审,南京大学新增汉语史、生理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等3个博士专业和27个博士生导师。原有的现代外国哲学博士学位专业因导师调离而撤去,中国哲学史博士学位专业则因原导师去世后两次未增补上新导师而取消,再加上其他还有6位博士生导师先后去世。因此实际上,1990年南京大学博士生专业增加到40个,博士生导师增加到99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计算机应用两专业虽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但也已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专业也增加到80个。
至1996年,南京大学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达到52个(政治经济学挂靠人大不计在内),博士生导师192人;有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达105个。不仅博士学位专业数在全国高校位居第四,而且博士、硕士学科专业的结构及内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996年南京大学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表
学科 | 硕士专业数 | 所在一级学科数 | 博士专业数 | 国家重点学科数 | 省级重点学科数 |
哲学 | 6 | 1 | 2 | / | 1 |
文学 | 16 | 4 | 7 | 1 | 2 |
史学 | 5 | 1 | 5 | 1 | 1 |
经济学 | 9 | 2 | / | / | / |
法学 | 8 | 3 | / | / | / |
教育学 | 1 | 1 | / | / | / |
理学 | 33 | 8 | 28 | 14 | 6 |
工学 | 13 | 8 | 6 | 2 | / |
医学 | 9 | 1 | / | / | / |
管理学 | 6 | 3 | 2 | / | 1 |
总计 | 105 | 32 | 52 | 18 | 11 |
(四) 博士后流动站建了11个
1985年,国家科委组织专家评审,在我国一些培养博士生的工作已臻于成熟,师资队伍、科研条件都较完备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南京大学经过评审,建立了天文、物理、化学、地质等4个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后又相继建立了计算机科学、数学、生物、地理、大气科学、中文、历史等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接受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人员从事研究工作。1996年南京大学共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当年出站17人,进站24人,在站61人。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立,使南京大学形成了一个多学科的、高度综合化的、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序列。
(五) 坚持不懈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为了适应对研究生的大规模培养,适应当代社会信息量激增、知识更新加快、科学前沿领域愈益纵深化的新的形势,南京大学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持之以恒地推进改革,不断创新。
1.加强课程建设
针对过去研究生教学中缺乏稳定课程、明确要求和规范内容的问题,首先推行了学分制,规定了必修课程;后来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制定了硕士课程实施办法,并提出在博士生培养中也要确定2-3门必修课程。十多年来,全校共开出硕士生课程800多门,博士生课程120多门,并编写出一批高水平的有影响的研究生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为配合研究生基本课程教学,学校图书馆开辟了研究生专用阅览室,新建了中级有机化学等教学实验室,还专门为文科研究生从国外购进20万美元的图书资料。
2.注重导师梯队建设
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师徒式培养方式,加强研究生导师梯队的建设,发挥教师集体对研究生的培养作用,采用了给高龄教师配助手、在中青年教师中选拔学术骨干、组织课题组等办法,力求在培养研究生的各个学科领域中形成以知名教授为核心,有一定数量学术骨干参与,年龄、知识结构较为合理,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教学环节中既能各展所长,又能互相协调的学术梯队
3.改进教学管理
从“严要求、高标准”出发,注意加强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措施之一是加强对各专业的学位质量评估。1986年,全校研究生专业进行了半定量的自我评估,由各专业按一定指标体系自我测评研究生培养质量,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改进方向。措施之二是加强对研究生的学业考核。1987年以来,南京大学试行综合考核,在研究生二年级全部课程学习结束时,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掌握程度、外语水平、实验能力、科研素质等进行评鉴,优秀的可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少数成绩差、学习不努力、缺乏科研能力的则按研究生班待遇分配工作。措施之三是完善规章制度,除制定了硕士课程实施办法外,还将先前制定的“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学籍管理暂行细则”、“博士生培养工作意见”等十多个管理条例也加以修订,编印了《南京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研究生教学一览》、《研究生工作手册》、《研究生手册》等资料汇编,以使研究生教学管理有章可循,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4.倡导既教书又育人
对研究生“严要求、高标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思想上、学风上对研究生的严格要求,许多研究生导师在这方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化学系戴安邦教授在博士生入学座谈会上,就要求自己的学生要像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一样,要在知识的宽厚和深入上下功夫,既要有丰富的创造性和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又要有严谨、踏实的作风。中文系程千帆教授在与研究生初次见面时就告诉他们:“你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我都管”,并以“敬业、乐群、勤奋、谦虚”八个字相勉。
5.探索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新思路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各项改革的深入,南京大学在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同时,也不断改革研究生培养体制,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采取了以下措施:
其一,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把研究生课程设置于二级学科范围内,以逐步改变按狭隘的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做法,并注意发挥综合大学多学科的优势,鼓励学生跨专业报考,导师跨专业合作培养,以培养交叉学科的研究生。
其二,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1985年,在硕士生招生中贯彻了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原则,并增加了在职人员的录取比例,同时,为保证质量,也扩大了对考生的本科生主干课程的复查面。进入90年代后,则进一步强调按需招生,按需培养。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制定逐步从原来单纯按学校培养能力和导师多少,转为按社会需要、科研工作经费、培养质量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衡量,并开始招收定向研究生。
其三,更新学科内容,按多种规格培养研究生。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要,南京大学注意改革研究生各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使研究生的专业教学既面向学科前沿,又适应社会需要,既培养长于教学科研的基础型人才,也培养能从事经济技术开发工作和科技应用等实际工作的人才。从1988年以来,南京大学以强化应用为主要改革方向,制订了改造更新部分理科学系的12个研究生专业教学内容的方案,逐步付诸实施,并选定部分研究生作应用型研究生试行培养。
其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和有关科研任务结合起来,以发挥研究生这支最有生气、最活跃的科研力量在科技工作中的作用。不少系都注意抓好对研究生论文选题的指导,让研究生作论文开题论证报告,并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科研课题组的活动,还有的系将研究生论文答辩与科研成果鉴定同时进行,以引导研究生面向实际选择论题,并使研究生在科研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这一做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五,试行研究生任助教制度。根据一部分研究生毕业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需要,安排高年级研究生兼任部分助教工作,以增强他们的教学工作能力。从1990年起,结合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在中文、化学、物理三系招收部分助教博士生,以减少部分助教的编制。
其六,设立“研究生新星科学奖”。为鼓励研究生献身科学事业,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1984年12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之时,就决定设立研究生新星科学奖,每两年组织一次评奖活动,对研究生的优秀科研成果给予表彰。1985年、1987年、1989年、1991年先后评选四次,共有33名研究生获得“新星科学奖”。
其七,从1988年起实行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和师生互选制,以利于通过一定的竞争提高研究生教学水平,同时也增强师生双方的责任感。
其八,改变研究生学位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的评阅与答辩方法,如要求增加年轻的博士论文评阅人,对评阅的论文及通过答辩的水平划分不同等级等等。
(六) 人才辈出,“新星”璀灿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后的十多年中,发挥南京大学学科较为齐全、学术水平较高等优势,研究生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形成特色,“新星”璀灿,不断升起
1.南大博士培养中的“第一”
1983年11月10日,南大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理论物理博士熊诗杰的学位论文《金属超晶格电子结构的研究》通过答辩,第16届国际低温物理会议主席曾评价其为“高级国际水平的论文”。从1978年到1996年间,南京大学共毕业16届硕士研究生、13届博士研究生。据初步统计,共授予硕士学位4121人,博士学位601人。1984年试办研究生院时,在校研究生数927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仅29人;1996年南大在校研究生数即达2730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者有679人。当年招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超过千人,达1045人;授予的博士学位超过百位,达到107人。这些数字说明,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迈入了快速成长期。
在此期间,南京大学相继培养了我国第一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莫砺锋(导师程千帆)、第一位计算机软件博士许满武(导师徐家福),第一位无机化学博士汪信(导师戴安邦、忻新泉)、第一位矿床学博士顾连兴(导师徐克勤)、第一位构造地质学博士杨树锋(导师郭令智、施央申)和第一位地区史·国别史博士钱乘旦(导师蒋孟引)。
2.学位授予质量较高
1992年至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全国物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与宇航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排序,中科院系统和高校系统的数百个硕士、博士学位点接受了严格的评估。南京大学参加物理学科评估的7个硕士专业中,有5个分别进入各二级学科的前4名,其中理论物理专业在43个学科点中脱颖而出,高居榜首;凝聚态物理、声学两个专业均名列第二。南大参加物理学科博士学位质量评估的5个专业,全部进入前三名行列,其中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声学都是全国第二、高校系统第一;原子核物理是全国第二、高校系统第二;无线电物理是全国第三、高校系统第二。
3.“新星”璀灿,不断升起
许多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就在科研工作中作出优异的成绩。如化学系博士生汪信,攻读博士生期间,就先后在《化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因其在配合物热稳定性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而于1984年获全国青年化学奖。进入90年代以后,相当一部分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成为南京大学前沿研究中的生力军。如物理系1994年发表SCI论文103篇,其中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55篇,占53.4%,1995年全系发表SCI论文183篇,第一作者为研究生的论文有93篇,占50.8%,1996年全系发表SCI论文267篇,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有140篇,仍占“半壁江山”。化学化工学院1996年发表的183篇SCI论文中,64%的论文(117篇)第一作者为研究生。
南京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很快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或者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发现。如化学系戴安邦、忻新泉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吴沛成,分配到南京烷基苯厂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与有关方面合作,解决了该厂的“长链正构烷烃脱氧装置操作条件最优化问题”,一年可为国家净增利润500万元,获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南京市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魏荣爵教授指导的声学研究生吴君汝,获硕士学位后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博士学位,与其导师合作,在狭小环境中发现一种奇异孤粒子,这一成果在全美第106届声学会议上报告后,轰动一时,美国《科学新闻》杂志将这种孤粒子命名为“吴孤子”(Wuton)。当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周光召,在一周内先后收到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学系CFQuate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院长Martin Kruskal教授等四位蜚声学界的美国学者的来信,向他祝贺“一个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家Wu Junru的重要发现”。
“吴孤子”的发现及命名既反映了美国科学界对新一代中华学人的尊敬,也从一个侧面衡量、评估了南大人才培养的水平。“吴孤子”并非“孤证”。南大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取得了多项受国际学术界重视的成果,其中被国外同行以南大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姓氏命名的有“许—李推广的中间玻色子理论”、“周—龚分步相变理论”等。南大物理系82届硕士研究生邢定钰和汪子丹等4位博士先后去美国Houston大学德克萨斯州超导中心参加合作科研,该中心理论室主任丁秦生教授郑重地写下一个正式评价:“中国南京大学培养的博士的质量相当于美国最好的大学博士水平”。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前任秘书长Jean-Pierre Swings对南大天文系陆聑教授培养的博士赵刚的研究工作有以下评价:“……他得到了高质量的光谱。……进而做了非常仔细的分析,因而能得到一些这个领域从未得到过的最精确的结果”,“这些结果已被著名实测天文学家和理论天文学家广泛引用”。
4.学问要精,人品更佳
南京大学培养的研究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业务水平,也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如1988级固体物理专业博士生周豪慎,在东北师大留日预备学校培训日语期间,看到两名儿童掉进冰窟,不顾个人安危,跳进冰窟参加抢救,被东北师大授予“舍己救人的优秀学生”的称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愿去西藏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夏斌。夏斌随导师郭令智、施央申教授攻读构造地质及地球物理专业。他的导师曾从板块理论出发,揭示了板块碰撞拼接对成岩成矿的控制作用,而西藏正处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带上,目前也正是国际地质界研究的热点地区,因而夏斌决心献身西藏地质事业。在欢送夏斌赴藏工作的全校大会上,夏斌讲了自己赴藏工作的动机:“不是有句诗叫‘青山处处埋忠骨’吗?我们80年代的青年应当更洒脱些,来个追随事业,只争朝夕。”赴藏后,夏斌被分配在拉萨市的西藏地质研究所工作,在地质板块构造研究中取得许多研究成果,1989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曾专门报道了他的事迹。
从1984年起,南京大学专门为研究生设立了优秀论文奖,并将其称为“新星科学奖”。事实上,研究生院十多年来的努力,正在使一颗颗“新星”不断升上社会主义人才辈出的时代星空。
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联合表彰一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南京大学有20位博士、硕士名列其中,他们是——
杜定全 洪银兴 胡志宏 贾承造 李邨 吕 建
马东升 莫砺锋 钱乘旦 赖永海 汪 信 王 炜
吴沛成 夏 斌 熊诗杰 薛 行 杨树锋 张洪祖
赵 宏 朱栋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