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时期的组织架构与人事职务时常变动,不尽一贯。因为20世纪的最初几年,正处在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型、由本土模式向欧美模式嬗变的过程之中,一切都还在摸索、探寻,一切都还未厘定,更遑言“成熟”或“惯例”。而三江草创的1903年至1904年,又“正处于旧者已废、新者未立的学制‘真空期’”,(王运来在其《江苏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一书中,曾专门讨论了三江的“总办”、“监督”、“总稽查”等何者为“首任校长”的问题,并谨慎地表示“还有必要进一步予以考证”。)因此,当时执掌校政之人(即后人所习惯称呼的“校长”)有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衔头”,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 三江时期的组织、人事
台湾学者苏云峰注意到,尽管《三江师范学堂章程》第一章即载明系根据奏定优级师范并附设初级师范章程所办理,但其第四章所列“各员职务”,亦即其行政组织,与1904年1月即正式颁布实施的“癸卯学制”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的规定大相径庭。他的猜测是:章程草拟者胡钧可能仍“拘泥于早期湖北武备学堂和自强学堂的组织模式”,未完全依照《奏定学堂章程》的组织架构办理。因为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这两所学校,均设总办、提调和总稽查三职;而三江同样也设三职,所不同的是置总稽查于提调之前。(苏云峰:《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第95页。)这是很有见地的解释。
三江章程指出:“本堂自总办、总稽查以次,置提调三人,文案二人,收支二人,监学及检察六人,管理礼堂二员,管理斋舍二员,稽查出入及管束司役等二员,管理食堂二员,管理仪器一员,管理书籍一员,管理器具一员,医官二员”,共14项职务、28人。其中总办、总稽查和提调属高层职务,但仍有层次含糊、职责重叠等问题。
1.总办。总办“主持全学教育及一切事”,内外事务皆集一身,大权独揽而又掌管了不少基层职员分内之事。有四人先后出任三江总办:
杨觐圭,湖南善化人,1890年恩科进士,江苏候补道。由张之洞委任为三江总办,负责学堂筹建。曾与日本东亚同文会代表在南京商议聘请日本教习事宜并签订合约;参与招聘中国教习及主持“华洋教习会议”,负责《三江师范学堂章程》的制订及学生招考录取等。但三江正式招生开学后不久,由于学生向江苏巡抚端方等禀报“教育不胜传授之责”而引咎辞职。
刘世珩,贵州人,刊刻鉴藏名家,多有著述。江苏候补道兼江宁学务处、机器工艺局、商务局和编译书局等职。以三江师范学堂总办身份参与《聘请日本教习约章》的草拟和签字。但宣统己酉年(1909年底)冬刊印、李瑞清作序的《两江师范学堂同学录》之“曾任本堂职员履历表”中,有杨觐圭而未见刘世珩之名。或许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刘世珩是因商议、签订聘请日本教习约章之需要,“被张之洞拉来充总办之数而已”。(参见杨振亚文《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建及其发展》,南京大学《高教研究与探索》1987年“校史研究专刊”。)
李光业,安徽人。杨觐圭辞职后,李因与两江总督周馥的私宜而被委任为三江总办。然而他“并非正途出身,难浮众望”,遭学生非议和抗争,酿成风潮而导致周馥被参。(苏云峰:《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第100页。)
徐乃昌,安徽人。以道员而兼江南高等学堂、江宁府学堂和江宁县学堂总办等数职。1903年曾受张之洞派遣,与缪荃孙、柳诒徵等同赴日本考察。后又于1904年受端方派遣,护送学习陆军、实业等学生及21名三江教习赴日留学。1905年夏秋间,李光业被罢免后徐就任三江总办。
2.总教习。1903年首批聘请11名日本教习,菊池谦二郎任日本总教习。
不久,新任两江总督又聘湖南岳州人,翰林吴獬为三江汉文总教习。吴獬后来又改任提调。
3.总稽查。三江章程有总稽查之职而未列其职责范围。苏云峰根据缪荃孙等人所承担的部分工作,认为总稽查“似乎相当于后来的教务长”,主要负责稽查各学科课程、教法和学生学业。
缪荃孙(1844~1919),江苏江阴人。他是三江初始时期高层职员中唯一的江苏籍人。1876年恩科进士,选庶吉士及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曾先后在四川、广东、湖北做张之洞的幕僚。1899年回江苏,先后主讲南箐书院、江宁钟山书院、常州龙城书院。1902年5月被刘坤一委任为江楚编译书局总纂,兼江宁高等学堂总教习。1904年底奉端方之命兼任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1907年4月方才辞去。
方履中(1874~1940),安徽桐城人。1903年进士,1904年底任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诗文具佳,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陈三立(1859~1937),江西义宁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国学大师陈寅恪之父。1886年进士,散馆编修、吏部主事。曾与黄遵宪创办湖南时务学堂,深受张之洞器重。陈三立为近代诗文名家。汪辟疆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推其为“及时雨宋江”,实即同光体诗坛祭酒。1904年底与缪荃孙、方履中一同奉端方之命整顿三江课程,并就任三江总稽查。
4.提调。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提调的有汪文鼎、夏敬观、吴獬、陈玉树等。
值得重视的是宣统己酉年(1909年底)冬刊印的《两江师范学堂同学录》。这本同学录由李瑞清作序,说明内中资料是得到李瑞清认可的。在“曾任本堂职员履历表”中,列出了三江时期的职员和教习。杨觐圭、徐乃昌等“服务”的职位是“监督”,而未标为“总办”。这间接印证了一点:三江时期的“总办”大体相当于两江时期的“监督”,是执掌校政的职位。此外,缪荃孙等三位总稽查位居杨觐圭、徐乃昌之前,看来在两江时期,总稽查是一地位甚高的荣誉职务,而非如苏云峰之说,“相当于教务长”的角色。而三江时期任提调的吴獬、陈玉树则被记为“教务长”。这本《两江师范学堂同学录》有助于人们了解三江、两江时期组织架构及人事、职责的异同、沿革。
(二) 两江时期的组织、人事
1906年三江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所定编制,取消提调之职,保留总稽查之职至1907年。改总办为监督,并在监督之下分设教务长、庶务长、斋务长三职。教务长分管中日教习,负责教学、教材管理;庶务长管理学堂总务,下辖会计官、文案官、杂务官及相关职员;斋务长则统领监学官、检察官,负责对学生操行和生活的管理。这种组织架构,后来演变为校长以下设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等的“三长制”。
1.监督。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江西临川人。1893年中举。翌年中进士,选庶吉士。1902年应聘主讲云南高等学堂,在云贵总督魏光焘麾下。不久魏光焘移节两江,延揽其入幕府(参见宋新桂:《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南京大学《高教研究与探索》1988年第2期。),李瑞清后以候补道任江宁府江南高等学堂监督,1905年摄江宁提学使。因平息江南陆师学堂“学潮”有方而为端方看重,1906年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直至1911年底两江被迫停办。李瑞清的学识人品及办学理念,对两江师范学堂的影响至为深远。
2.教务长。雷恒(1867~1916),字常伯、见吾,江西新建人。1897年中举,1903年6月被聘为三江师范学堂教习,任文学舆地教员,不久中进士,改庶吉士。后由仕学馆资送日本留学。学成回国后任翰林侍讲。后到两江师范学堂任教,出任教务长,与李瑞清精诚合作,不辞劳瘁。学部官员曾赞誉雷恒说:“在事辛勤,历有年所,任学科则热心指授,总教务则严定规程,成材正不乏人,劳绩殊未可没。”(宣统三年元月二十三日《政治官报》,第18页。)两江停办后回到江西故里,任省立工专校长。
此外,安徽全椒人汪文绶任庶务长,安徽南陵人何毓骏、湖南湘乡人张通谟先后任斋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