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概况

院、所扩充和图书馆建设

  • 校史教育
  • >南大校史

二、院、所扩充和图书馆建设

复员后,中央大学的教学设置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全校设7个学院,43个系(含专修科),26个研究所,是全国国立大学系科设置最齐全的大学。(国立大学院系设置统计:中央大学7院37系;北京大学6院26系;清华大学5院23系;复旦大学5院28系;浙江大学6院28系;中山大学7院27系……(以下略),见《申报·教育消息栏》,1947年3月10日。)虽然复校的修建与扩建耗资巨大,图书设备的建设还是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更合理支配有限的图书经费,图书馆在各院设立了图书室,院系可以自行采购急需图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 院、系、所的设置

    1. 文学院

院长范存忠。该院设中国文学、历史、哲学、外国文学4系及俄文专修科。并设有研究院的中国文学研究所、历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

全院教师1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3人(兼任6人)。教授阵容强大,如胡小石、楼光来、缪凤林、宗白华、吴祖湘、范存忠、方东美等,都是全国知名教授,又新聘了著名古希腊哲学研究专家陈康教授等。各系课程除共同必修课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齐全,如中文系开设课目45门,是全校最多的。过去中文系偏重古典文学教学,复员后,加强了新文学的研究,聘请杨晦讲授《新文艺的道路》,曹禺讲授《美国戏剧与电影》,还新开设了《小说研究与习作》、《戏剧研究》等课程。

1947年俄文专修科改为本科,学制4年,称外文系俄文组。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苏关系的好转,许多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放弃原来专业重新报考俄文组。开课后,还有教授、讲师前去旁听,教室里总是坐得满满当当的。学校聘请著名教授张西曼讲授俄文文法,苏联大使馆的文化参赞也成了俄语会话课的主讲。

    2. 理学院

院长欧阳翥。该院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心理、气象8系。并设有研究院的数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心理研究所,是7院中系、所设置最齐全的。

该院知名教授甚多,如高济宇、胡焕庸、孙光远、潘菽、涂长望、肖藍嵘、欧阳翥、赵忠尧、任美锷、徐克勤等。全院教师15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3人(兼任6人)。由于得到教育部指拨的修建专款,院中实验室、图书仪器设备得到添置而日趋完善。如心理系复员后,在科学馆新增解剖室、心理实验室、绝音室和暗室,并在丁家桥开设普通心理实验室,还辟有动物园一座,专供生理心理学研究;还新开设人事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课程,成为国内最完备的领先学科,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供不应求。物理系新增核物理课程,该系教授赵忠尧接受中央研究院委托,到美国购买了具有300-400万伏特的原子分裂机,于九华山建造实验室,并在美国延聘核物理教授毕德显回国任教,与中央研究院合作从事原子能研究,成为我国原子能研究的发端。地质系经过充实、调整研究方向,加强野外见习,在教学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法,延聘从国外回来的黄汲清、李学清教授,派员国外考察等,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声誉日隆。该系高材生许靖华毕业时,美国有三所大学邀其深造。气象系建系较迟,但在涂长望、黄厦千等教授的主持下,也取得长足的发展。

    3.法学院

院长何联奎。该院设法律、政治、经济、社会、边政5系,另设司法组,隶属国家司法部,学制均为4年。并设有研究院的法律研究所、政治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社会研究所。

全院教师80人,教授、副教授58人(兼任23人),是一支精悍的队伍。其中孙本文是著名社会学家,戴修瓒、何联奎是法学家,朱锲、吴传颐、黄正铭、江康黎、韩儒林等都是不同领域的知名学者,又延聘了国内经济学界的专家赵兰坪、巫宝三、胡善恒等以及一批兼任教授,教学力量极强。1947年以后,因物价飞涨,兼课金低廉,有些教员不愿继续兼课,曾一度影响到课程的开设。

该院各系均为社会科学学科,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因而特别注重与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组织参观学习,从事社会调查。如社会系、政治系的师生参加南京市贫民救济抽查;司法组的学生直接参加法庭审判,做见习书记员;边政系师生跋涉青海、新疆作社会调查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如1946年社会系毕业34人,5人考取研究生,其余的全部就业。1947年财政部税务官考试,经济系学生应试30人,录用26人,同年,教育部举办翻译官留学考试,录取50人,占全数之半;1948年教育部举行各大学法律系司法组毕业生铨定资格考试,应试60人,合格51人,其中成绩优秀8人,中等43人,在各大学中录用率为最高。(《国立中央大学校刊》,1947年5月15日。)

该院多次呈请增设新闻系,或于政治系内设置新闻组,以理、工、农、医毕业生为招收对象,接受两年的新闻教育,培养科学记者。毕业后可以从事既能反映公众舆论,又能胜任先进科学技术事业的新闻报道工作,它不同于已有大学的新闻系,这是一种科学的大胆尝试,本应得到支持,却因经费困难而无力实现。

    4. 师范学院

院长徐养秋。该院设教育、艺术(绘画、音乐两组)、体育3系和体育专修科。学制为5年,专修科3年,最后一年为教学实习。并设有研究院的教育心理研究所。

该院以培养中等教育师资为目的。生源由学校统一招生录取,只是体育系学生一般由各省教育厅保送,再经本校甄别考试(科目为国文、英文、理化、生物)后正式录取。师范生一律享受甲种公费。(当时国立中等以上学校公费办法规定:公费分甲、乙两种,甲种公费生,学膳费全免,还有少许生活补贴;乙种公费生,只免膳费。见《国立中央大学概况》二十九周年校庆纪念,第27页,1944年版。)鉴于师范学院所设系科,不能全面培养中等教育所需师资,于是又在文、理两院实行志愿师范生办法,规定文、理两院志愿师范生必须在入学时申请,经审核批准,仍随原系就读,却可享受师范生同等待遇。每学年招收350人左右。志愿师范生除修满本院必修、选修课学分外,还得加习师范学院共同必修的教育学课程和一年的教育实习。志愿师范生办法也为贫困生解决学习困难,受到不少学生的欢迎,据1947年统计,师范学院各系学生为375人,文、理两院的志愿师范生为367人。为了加强和巩固师范生专业思想,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还成立了师范生指导委员会。

全院教师85人,教授、副教授36人(兼任4人)。徐养秋主持院务以来,尤为重视学术研讨,热心敦请中外学者来院讲学授课,先后聘请英籍葛瑞华女士讲《英国成人教育》,晏阳初讲《我从事平民教育之经过》,程伯庐讲《教育专业道德规约》等。艺术系师生每年举办一次画展,并在南高院设立美术陈列室,定期举办国内外名画欣赏,有时也对外展出,不收门票,只在门口设一捐款箱,说明此款“为谋下次展出”用。艺术系教师大多为国内外知名画家,1948年元旦在南京文化会堂举办画展,吕斯百、张书旗、陈之佛、傅抱石、黄君璧等人的作品,以其健康的内容、精湛的技艺,博得中外人士的好评。名师出高徒,艺术系学生汪文仲的“巫山峡”图,参加在印度举行的国际青年画家作品展,一举获奖。体育系则“兵强马壮”,拥有国内知名的吴蕴瑞、吴贗、江良规等各具特长的教授、副教授。1948年,江良规曾率中国运动队赴英国参加世界运动会,田径和篮球项目的赛前集训,也是由体育系负责的。为了加强师生联系,增进了解,切磋技艺,该院制定了“教育接待日”制度,师生直接见面,畅谈心曲,师生间关系特别融洽。

5.农学院

院长罗清生。该院设农艺、园艺、农业经济、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农业工程8系和畜牧兽医专修科。并设有研究院的农艺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森林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

全院教师9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6人(兼任4人)。拥有梁希、金善宝、冯泽芳、罗清生、刘庆云、邹钟琳、张德粹、耿以礼等一批著名农学专家。

南京沦陷期间,原成贤街牧场与园艺场土地被征作他用,江浦棉作场也遭破坏殆尽。复校伊始,经费拮据,要想恢复旧观,决非易事。只得采取与有关单位合作的办法解决实验场所的问题,如与农林部棉产改进处合办江浦棉场;又与中央畜牧实验所合作租用中华门外800亩土地,作森林、畜牧实验场;森林系与台湾大学及台湾林业实验所合作,采集标本进行性能、用途的研究等。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赠送畜牧、兽医两系50箱仪器设备,扩充了实验室,还赠送良种奶牛,在丁家桥建起畜牧场和兽医院。1948年初,农经系还在中华门外石子岗办起“中华农村福利试验区”,进行以改良农业技术(种子、肥料、农具、农田水利等)和改善农村环境(医院、幼儿园、公共图书阅览室及农民教育等)为主要目标的试验。为此,该系增开《农村调查》、《土地问题》和《垦殖学》等课程,还组织学生到浙江萧山进行农村调查,赴太湖区域进行蚕丝生产成本调查,在南京地区进行土地利用问题的调查等。

农业工程系是1948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农艺系农业机械组扩建而成,系主任孙清波。该系渊源较长,早在南高时期,农科创始人邹秉文接受美国道奇公司赠送的拖拉机和机械农具,并由著名的民族资本家穆藕初捐资修建了中央大学农具馆,是为农业工程系之滥觞。抗战胜利后,美国万国农机公司赠送了多种新式农业机械及农具,还配给技术顾问。教育部和农林部又配送多种耕作器械,为农业工程系的设置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十年代,邹秉文出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副主席,在国内工科和农业大学中选派20名(其中中央大学4名)青年助教赴美进修农业工程,这批年青人学成回国后,成为我国农业工程学界的开拓性人才。

    6. 工学院

院长陈章。该院设土木、机械、电机、化工、建筑、航空、水利工程7个系。并设有研究院的土木研究所、机械研究所、电机工程研究所。

    全院教师142人,教授、副教授58人(兼任7人)。实验室是工学院学生的第二课堂。复员后,该院重点抓了实验室的恢复和扩建,共建有22座实验室。设施比较齐全的是土木工程系,除原有的道路工程、卫生工程和材料实验室及测量仪器室外,新增加结构实验室和混凝土实验室。结构实验室负责开设结构实验课,每周4学时,其中讲授1学时,实习3学时,每学期1学分;混凝土实验室专门研究各种混凝土的配合方法、性能和使用。1947年春,水利工程系配合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所需,合作培训混凝土技术人才,与中央水利实验处合作,建立水工实验室。并着手筹建精密金工实验室。机械工程系充实完善了热工实验室。航空工程系得到国防科委资助,淘汰了旧的喉管式风洞,自行设计并装成飞机模型试验风洞,当时属国内最先进航空设备之一。后来,联合国总部拨赠该院工业教育器材百余件,其中机械、电机工程方面的设备十分先进,为教学实验、观摩提供了优越条件。该院还独辟了工程图书室,藏有中西文图书6?000余册,中西文杂志100余种,大大便利师生的研究和阅读。

工学院学生就读条件比较好,除原核准享受公费待遇者外,还有专为工学院设置的奖学金,比较固定的有资源委员会奖学金、水利部奖学金、航空工程学会荣安奖学金等。

1948年初,针对我国纺织工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状况,计划筹建纺织工程系,也因战后时局动荡、经费不足,未能实现。

7.医学院

院长戚寿南。该院设医科、牙科、牙医专修科、护士师资专修科,高级医事职业检验科和法医科。并设有研究院的生理研究所、公共卫生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法医研究所。1948年秋,在司法检验培训班的基础上,成立司法检验专修科。

全院教师11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7人(兼任2人)。复员初期,部分教师出国进修未返,部分教师留川,院中师资比较紧缺。于是积极延揽人才,先后聘请皮肤科教授于光远、公共卫生科教授戴孚民、临诊检验科教授高学勤等。不久,出国进修的耳鼻咽喉科主任胡懋廉、牙科主任陈华、神经科主任程玉麟、寄生虫科主任郭绍周等陆续返校,师资阵容更为充实、齐备。

附属医院在医学院是重要的教学阵地,复员后有较大的改观。新建的附属医院大楼在丁家桥落成后,大学医院从校本部牙科大楼内迁出,牙科大楼全部作牙症医院,增添了50把手术椅、50张病床,虽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需要,也起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大学医院的兴建,得到国内外团体的资助,设备先进,有新型的手术室,X光室和病床250张,临诊科室设施齐全,加之医术高明、收费低廉、服务周到,极受社会称赞和欢迎。高年级学生还利用节假日,为贫苦病人免费治病,注射预防针等,使中央大学医学院声誉鹊起,深得患者的信任。

医学院学制为6年,最后一年为医院实习。因学制长,为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医学院实行级任导师制。各级导师应对该级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业及生活进行切实指导。各级导师均由知名教授担任,一至六年级的导师依次为蔡翘、郑集、李佩珠、杨宣、胡懋廉、阴毓璋。

(二) 图书馆建设

 抗战前,中央大学图书馆已具相当规模。馆舍占地面积2?328平方米,有容纳500人的大阅览室,藏书约40万册。“八·一三”以后,遭敌机轰炸,损失部分图书;西迁时,运输途中沉没十大箱;抵渝后,经费短缺,添购不多;敌机空袭,又损毁不少,馆藏已不足20万册。复员时,全部运回南京。南京沦陷时,校园成了日本军医院,图书馆改为医院病房,原来从国外购置的钢铁书架及桌椅荡然无存,一时难以开放。学生上自习都跑到紧邻的成贤街中央图书馆去,当时,中央图书馆的签到簿上99%是中央大学的学生,大大加强了社会图书馆的压力。

为此,学校赶制桌椅,没有钢铁架,改用木质双面架,因陋就简,检点整理,于1946年12月复馆。开放五个阅览室:参考书阅览室、杂志阅览室、日报阅览室、教职员阅览室及特别阅览室(善本及不外借之图书)。图书馆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丁家桥设立分馆,由副主任分管。馆务分中文编目、西文编目和阅览三部分。

复员后,图书馆在各院设立图书室。开初统一由图书馆提供书籍,后来又给予各院自行图书采购权,各院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有计划地购置图书,各图书室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师范学院和工学院图书室,前者侧重搜集国内外教育研究图书资料,收藏教育类图书3?000余册(不包括期刊),称为教育研究室;后者增购了最新出版的工程类图书,配备了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图书及大学丛书中之工程类图书,收藏工科类中西文图书6?000余册(不包括期刊),称为工程图书室。图书室的管理工作,则由图书馆统一派员担任;各院自行采购的图书先由图书馆统一登记、编目后,再返回图书室。

由于复校修建与扩建工程耗资巨大,学校用于购置图书的经费比较有限。1947年教育部拨专款为理、工、农、医四院添购图书设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赠送一批外文书籍,其中有最新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等。美国图书馆远东委员会主席白朗博士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副馆长克莱普来华考察时,赠送了外国年鉴、期刊等。

中央大学图书馆也在逐年的充实、改善和发展中得到不断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