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2月31日,根据中央提出的“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的指导思想,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提出“今后全校工作应以学习苏联先进科学和先进经验,进行教学改革为中心”。为全面移植苏联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其后,南京大学即在五个方面展开了教学改革:
1. 加强政治理论教育
从1953年起,南京大学开始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学校正式成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开设了“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等政治理论课程。同时,在校部设政治辅导处,各系设政治辅导员,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论。
2. 参照苏联模式,普遍设置专业
苏联高校与英美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显著差异是,后者注重“通才”,而前者注重“专才”。为学习苏联,当时,南京大学特地组织全校教师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研究:(1)实际工作需要与学科科学体系的关系;(2)“专才”与“通才”的异同;(3)国家需要与教师个人特长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强调设置专业对于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应在比较广博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培养专门化人才,即专业教育既非旧式的只培养具有一般知识而缺少专门知识的通才的通才教育,也非旧式的培养知识领域非常狭窄的专才的专才教育。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南京大学根据中央教育部《综合性大学专业系科设置参考资料》和《教学计划草稿》,斟酌国家需要的轻重缓急,估计本校、本地可资利用的师资、设备条件考虑和其他系科专业、专门化的配合,本着既发挥现有力量又相对集中的原则,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和反复的科学论证,在13个系设置了如前所述的20个本科专业和4个专修科。
3. 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
1952年底,教育部下达试行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的通知,指出:“为了配合祖国大规模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到来,有计划地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彻底改革旧教育,制定全国高等学校各专业统一的教学计划,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之一。”南京大学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强调“要用心领会中央、苏联教学计划的精神实质,反对将新比旧的保守态度,也反对盲目服从”。各系、各专业在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时,着眼于:(1)整个教学计划的目的性;(2)所设课程在整个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3)各课进度的组织性(先行、后行,还是并行?相互的衔接与各自的侧重等等);(4)各课时的分配及各种教学形式(讲授、实验、实习及课堂讨论等)的运用。至1953年春,各专业教学计划先后确定,普遍加强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健全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讲课、讨论、习题课、实验、实习、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等),基本纠正了因人设课、有课不开,或者信马由缰、开而不毕等流弊,增强了本、专科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使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4. 调整或重建教研室、教学小组
根据195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定》,南京大学各院系曾经建立了一批教学研究指导小组。但当时由于院系众多,课杂人少,教师习惯于凭个人理解及兴趣教学,忽视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集体性探讨,因此,这些教学研究指导小组往往形同虚设。设置了专业和确定了专业教学计划后,原来分散、杂乱、互不通气的教学开始一改旧观,为“发挥教学组织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按照“由同一课程或性质相近的课程教师组成教学组织”,以及“每一教员最多参加两个教学组织”的原则,全校调整、重建了43个教学组织,包括18个教研组和25个教学小组;在此同时,还健全了各教学组织的活动制度。
5. 学习本学科苏联的先进科学理论,翻译苏联教材及参考书
如文科各系重点学习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生物系研究米丘林学说,心理系钻研巴甫洛夫学说,气象系探讨“平流动力理论”等等。各系还组织力量,翻译出版了一批苏联教材和参考资料。1953年2月,专业俄文速成学习班开学,各系教师及行政人员150余人参加,一些年过半百的老教授也欣然报名。许多人经过短期的刻苦学习,基本掌握了俄语的读、写,能够阅读俄文资料,有的还参加了教材翻译。
在这一时期,还一度采用了苏联高校的“六小时一贯制”、开卷考试、口试、四级记分法等具体做法。全校停开公共英语课,改设公共俄语课,并为各系学生开设了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的《教育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