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平简历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又号梅痴,辛亥革命后自号“清道人”,因喜食蟹,而其书法奇特如蟹行,故又戏号“李百蟹”。其斋名“玉梅花庵”。原籍江西抚州临川。同治六年(1867年)七月初九出生于一个三世为官的书香门第。自幼喜金石文字,习书法绘画。光绪十九年(1893年)恩科,乡试中举,翌年考中进士,1895年以殿试置二甲朝考一等,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902年魏光焘为云贵总督,聘请李瑞清在云南昆明主讲《大学》。1903年3月魏光焘接任两江总督,李瑞清作为他的幕僚也来到江宁,任江南高等学堂监督,1905年,摄江宁提学使、师范传习所总办。1906年接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辛亥革命前夕,他还一度被委任为江宁布政使,官居二品。1912年2月宣统“逊位”,李瑞清坚持对清王室之愚忠,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隐居上海,以出售书画维持生计。1920年病逝。
(二) 办学理念与实绩
1.办学理念: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为子弟。李瑞清考察了日本之崛起、欧美之强盛,认为教育与国力的强弱、民族的盛衰至关重要:“由此观之,有教育若此,无教育若彼,强弱之原,存亡之机,讵不重耶?”(李瑞清:《两江师范学堂同学录序》,第4页。)在政治上李瑞清主张君主立宪,同时他认为,立宪应以“民智大开”即教育普及为前提,否则将会“陷于无政府之惨状,其祸更甚于专制”。(李瑞清:《清道人遗集》,第141~142页,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版。)他尽管坚持君主立宪,但对于参加革命、反清活动的两江学生,却多方呵护,视若子弟。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各地群起响应。诸多达官贵人纷纷弃职而走,南京城内一片混乱,唯两江师范学堂在李主持下依旧敲钟授课。在南京被围期间,李瑞清利用两江总督张人骏委其担任布政使之便,想方设法维持学校,保全学生。当时青年学生剪辫以示反清者甚多,提督张勋下令“剪辫者杀无赦!”李瑞清设法取得提督府符令,将剪辫的两江学生护送出城。由于李瑞清救助青年学生甚多,尽管他效忠于清廷,城内外革命党人依然相互传告:“江宁即下,勿伤李公。”
2.主张中西教育、学术交流,以造就“中国之培根、笛卡尔”。他在为《两江师范学堂同学录》所作的序中,对中西学术与教育发展及其成就作了简明扼要的比较,寄希望于青年学子“毋忘其先,溺于旧闻,壹志力学”,将中西之学融会贯通,取精用弘,争取成为“中国之培根、笛卡尔、廓美纽司(夸美纽斯)耶,陆克(洛克)、谦谟(休谟)耶,非希(费希尔)、威尔孟耶,国且赖之矣!”
3.延聘良师,举能任贤。为了提高两江师范学堂的教学水准,李瑞清亲自到日本,通过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延聘日本教习。李瑞清礼贤下士,聘请姚明瑞之事前已记述。另有一例是挽留柳诒徵。柳诒徵受聘在两江讲授西洋史,深受学生欢迎。但任课一学期后即辞职而去。李瑞清托他人婉转探问,得知辞职原因之一是,柳以往在他校任教,月薪均由会计送至家中,而两江师范的规矩是教员自己到会计处领取,柳诒徵很不习惯。李瑞清亲自登门向柳诒徵道歉并诚恳挽留,以后均由会计专送薪俸上门。作为学堂监督,李瑞清还常常亲临课堂,与学生一起听课,检查教学质量。
4.提倡科学与国学、艺术的结合,注重手脑并用。在两江的课程设置中,李瑞清有意识地增加了科学的分量,提高理化、博物、农学等课程的程度和现代性。他注重实用教学,把原来只在课堂上讲授的博物科改为农学博物科,学生必须兼习农学。为此,学堂购入农田100余亩、耕牛数十头,供学生实地实习之用,以知稼穑之艰辛。
5.创办高等美术教育。李瑞清在两江师范学堂首创图画手工科,设置了专门的画室和木工、金工工场,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他亲自主授图画课,为我国造就了吕凤子、姜丹书等第一批现代美术师资。
6.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倡导独立思考、崇实务本的学风。当时清王朝明文规定:“人文道德为学科根本,须臾不可离”,禁止学生对“经学大义”“动加訾议”、“好新务奇,致启驳杂支离之弊”。李瑞清也强调人文熏陶,注重国学根底,但是,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主张“学有反对而日进”。他曾在学生试卷后加批曰:“此卷颇喜其有言论自由、学术独立之概,故尤乐与详论之。”(李瑞清:《诸生课卷批》,《清道人遗集》,第139~141页。)一段时间,学堂内出现考试作弊现象,李瑞清深恶痛绝,请柳诒徵先生作专题演讲以有所针砭。他在给柳诒徵的信中说:“近日学风日见退步,如各处毕业考试,竟先知题目,到处求人代作……良可痛苦。故养成学生无求学问之心,但要求范围,要求分数,中国前途尚堪设想乎?乞提起其知耻心,以不欺为本。”
(三) 学问人品
新军攻打南京时,美国、日本的领事馆和一些外国传教士曾邀李瑞清到外国兵舰暂避炮火,李瑞清断然拒绝:“托庇外人,吾所羞。”他从容“端坐厅堂”,新军敬其为人,任其安然离去。南京光复以后,新军都督程德全曾一再挽留,但李瑞清执意“不就民国事”,不肯受聘,将所管藩库十数万两及两江师范学堂清册一一点交封存后,飘然离宁,托迹黄冠,隐居上海。袁世凯篡权后,曾派人专程送1200两银给李瑞清,请他复出,李瑞清将银两掷还,拂袖而去。他洁身自好,宁可鬻书卖画,不愿攀附权贵。李瑞清曾为他人题词“寄身石之直,表德玉无疵”,后人均认为这其实是他“自抒胸臆”。
李瑞清才气纵横,诗画俱佳,有《梅庵诗文集》,《清道人诗集》行世。书法尤负盛名,与同时代的曾熙(农髯)并称书家“南北二宗”。其书法融南北碑帖,博综汉魏六朝,上追周秦,尤工大篆,行草得黄山谷神韵,真书出晋唐,所临钟鼎、汉魏碑帖印行于世,擘窠大字尤为磅礴有力。其山水画师法八大山人,花卉宗恽南田,尤其令人叫绝的是,他以篆作画,以画作篆,合书画于一炉而冶之。(参见宋新桂:《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南京大学《高教研究与探索》1988年第2期。)
1920年农历八月初一,李瑞清病逝于沪,享年54岁。他的同乡挚友、书法家曾熙和两江师范学堂学生胡小石共理丧事,安葬李瑞清于南京南郊牛首山雪梅岭罗汉泉旁,由曾熙题写“李文洁公之墓”碑名。并植梅300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抗战后几经战乱,随中央大学复员东还的胡小石等欲祭扫李墓,一度无处寻觅。解放后,南京大学中文系侯镜昶受胡小石教授嘱托,多次到牛首山查找,终于在“文革”后找到李瑞清的墓园,侯镜昶立碑撰文《清道人其人其墓》。2002年春,南京大学除芜翦荆,积土垒石,将李瑞清牛首旧茔重加修葺,“庶几怀前贤开拓奠基之功,志今者瞻望景仰之忱”。(南京大学立《整修李瑞清先生墓记》(2002年)。)
李瑞清主持两江师范学堂六年之久,他锐意革新,悉心治校,将一个草创不久、仅为初级师范程度的学堂,治理成一所较具现代性的高等师范学校,成为“江苏的最高学府,南方各省师范学堂的模范”,“堪与北方各省同类学堂较量”。(松本孝次郎:《南清教育近况》,日本《教育学术界外报》,明治43年9月,21卷,第6号,第95~99页。)李瑞清对两江师范学堂的贡献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