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江时期:灵活多样的学制
张之洞在《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对三江的定位是:培养苏、皖、赣三省的中小学堂教员。计划前三年专办初级师范,分一年速成科、两年速成科和三年本科等三级学制,毕业生“陆续派赴各州县充小学堂教员”;第四年则开办“高等师范本科”,旨在培养中学堂教员。1904年三江共招生300名,即按三种学制进行培养。
1.最速成科。学制一年。开设修身、历史、文学、舆地、算学、体操、英文、教育、理化概说、博物、生理卫生、图画、手工、东(日)文等课程,每周授课36学时。
2.速成科。学制两年。所学课程较最速成科增加了农学和法制经济等,且课程程度也明显加深。但每周仍为36学时。
3.初级师范本科。学制三年,较《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的“完全科”学制缩短二年。三江师范本科共开设17门课程:修身(经学)、历史、教育、文学、舆地、算学、物理、化学、生理、博物、图画、农学、法制经济、手工、体操、英文、东(日)文。与奏定章程对“完全科” 规定的课程相比,减去了“习字”,把“读经讲经”与“修身”合为一门,同时增加了生理、农学、法制经济、手工、英文、东文等6门课。很显然,三江的本科比较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现代性,学生除修习数理化、农博、手工外,还修读两门外语,同时能学到有关国家政治、法律、财政、生产及交易、消费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
(二) 两江时期:改制和提高内涵
1906年5月,三江师范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李瑞清出任学堂监督。他面临的任务是:提高两江的内涵和课程的专业化程度,把两江办成专门培养中学堂师资的优级师范学堂。他的雄心得到了新聘日本总教习松本孝次郎的支持。松本曾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总教习、教授,1902年出版了专著《新编教育学》,是一个既有理论又具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他认同李瑞清的变革理念,帮助他制订改制计划,欲将两江师范发展为“华中、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程度最高的一所师范学堂”。
1.开办优级本科之“公共科”。两江师范自1906年7月起,开办优级师范本科之“公共科”,学制较富弹性,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而修读一至三年。主要是修读人伦道德、群经源流、中国文学、东语、英语、逻辑、算学、体操等公共通识课程,为进入“分类科”打基础。
2.开办“分类科”之“选科”。1907年10月,两江师范开设优级本科之“分类科”。所谓“分类科”,就是在完成“公共科”学习之后进行的分学科的专业教育,其专业性加强,程度提高,因而不同于初级本科的“完全科”。两江师范开设了理化数学部、农学博物部和图画手工等三个“选科”,学制二年。
3.招考“预科”及“补习科”。由于当时各地中学及初级师范举办不久,尚未普及,毕业生甚少。因此,优级本科的“公共科”和“选科”往往生源短缺,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两江师范就采取灵活变通的办法,从1907年9月至1908年2月,先后招考了历史地理选科的两个“预科班”和三个“补习科”。学制一年,旨在为本科“选科”招收足额的合格生源。
4.停办初级师范本科。1907年底第一届初级师范本科学生毕业。两江师范决定,从1908年起停办初级本科,专办优级师范本科,并以分类科为主,强调专业化培养。
5.重视实验、动手,兼顾理论、实践。开设“选科”与“补习科”,是两江师范的一个特色,也是《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所无而两江自创的东西。两江师范的分类科和选科,注重动手、不尚空谈的特点十分突出。如农学博物科每周授课26小时,其中专业课程占到一半,另外每周的实验共有9次:植物学3次,动物学2次,矿物学2次,农学2次。受到李瑞清特别关注的图画手工选科,每周授课21-24小时,另有试验或习作5次。所学课程还包括数学、物理和音乐。两江师范学堂建有木工场、金工场、农场和养蚕室,令那些传统科举制度下成长起来、热衷功名、鄙薄民生的学子,受到手脑并用的实践锻炼。
有研究者认为,两江师范学堂的这些做法,“颇具时代意义”,“即令与同一时期的日本早稻田大学优级师范相比,也不逊色。”(苏云峰:《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第54页。)
(三) 三江、两江的招生
1.三江原定招生定额900人。张之洞《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确定学额为900人。其中江苏省500人(宁属、苏属各定额250人),安徽省定额200人,江西省定额200人。开学第一年先招师范生600名,三年后再续招足额。但1904年秋两次招考,仅录取300人,为原定头年招生数的一半。
2.三江、两江时期共计招收各类学生1601人。具体情况见表1-1(引自苏云峰:《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第67页。):
表1-1 三江、两江时期各科学生招收情况表
科 名 | 入科人数 | 入科时间 | 备 注 |
一年速成科 | 81 | 1904年冬 | |
二年速成科 | 187 | 1904年冬 | |
初级本科 | 32 | 1904年冬 | |
公共科 | 74 | 1904年冬 | 两年后全部升入分类科 |
各选科之预科 | 172 | 1906年冬 | 翌年冬分别入分类科 |
补习科 | 27 | 1906年秋 | 翌年秋入公共科 |
理化数学选科 | 33 | 1907年冬 | |
农学博物选科 | 46 | 1907年春 | |
农学博物选科 | 40 | 1907年冬 | |
历史地理选科 | 33 | 1907年冬 | |
公共科 | 56 | 1907年秋 | |
图画手工选科 | 34 | 1907年冬 | |
图画手工选科预科 | 108 | 1907年冬 | |
补习科五班 | 224 | 1908年春 | |
一二三四分类科 | 298 | 1910年春 | 实际入学251人 |
公共科补额 | 32 | 1910年春 | |
理化数学选科补额 | 1 | 1910年春 | |
农学博物选科补额 | 86 | 1910年春 | |
公共科 | 53 | 1911年春 | |
补习科 | 54 | 1911年春 | |
单级教授班 | 4 | 1911年春 | |
合 计 | 1530人次 |
说明:(1) 合计数字为1530人次,扣除其中之重复者227人,再加上四分类科学额298人,历年招生人数共计1601人。
(2) 一、二、三、四分类科即数理化分类科、农学博物分类科、国文外国语分类科、地理历史分类科。
(3) 资料来源:《学部档》、《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造呈本堂各科学生年籍三代出身入堂年月及所习功课清册》,宣统元年初呈报。
实际上,学堂的招生主要集中在三个阶段。其一为1904年秋冬,此时的招生对象为“举贡廪增生员”,即有传统功名者;其二为1906至1908年春,三江更名为两江后,专办优级本科,改以中学堂和初级师范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但合格生源不足,只好放宽条件,频频招生,多个批次共招生773人,其中包括“预科”和“补习科”;其三是1910年春和1911年春,此时已有较多的合格考生,两江发展也已步入正规,招生规模扩大,据李瑞清的报告,1911年7月间,两江师范学堂在堂学生共有十三个班599人。(李瑞清:《两江师范学堂办政报告书》,《教育杂志》第三年第3期,第73页。
(四) 三江、两江的教育质量
三江、两江前后开办八年,至1910年时共有毕业生919名,其中三江时期毕业117人,大都到小学堂任教;两江时期毕业802人,包括程度较高之“分类科”和“选科”的毕业生248人,(宣统三年一月二十三日《政治官报》,第15~16页。)他们一般取得中学堂或初级师范教员的资格,他们的视野、抱负、学养和能力,在学界和社会得到好评。1909年7月和1910年6月,两江师范的学生分别参加了江苏“全省学堂成绩作品展览会”和“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两江师范学堂的陈列品,如理化实验报告、物理器械、动植物标本、手工制品和美术作品等等,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观者莫不啧啧称赞”。又如1910年初上海《时报》报道说:“两江师范学堂本科学生已满五年二级者共有三百余人,将举行毕业……唯各学堂在事人员,多系从前速成学生。该班一出,定行压倒侪辈,故刻下旧日之师范生异常惶恐云。”(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时报》。)
三江、两江毕业生中,不乏著作等身的饱学之士和自成一家的一代宗师。其中有: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夏庐。1906年9月考取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预科,翌年插班入农学博物分类科,1909年毕业。国学、诗文、书法均得到李瑞清的指点,对古文字声韵训诂、佛典道藏、金石书画的研究造诣精深。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
吕凤子(1888~1959),又名吕濬,字凤痴。江苏丹阳人。1910年1月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选科。擅图画、金石、雕刻、书法及诗词。是我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开创者。民国初年创办丹阳正则女子初等学校,后发展为正则艺专,另创办南京美专并任校长。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
陈中凡(1888~1982),原名钟凡、宗藩,字觉云。江苏建湖人。其叔父陈玉树曾是三江师范学堂的提调。1910年2月考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公共科。毕业后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1918年后,历任北京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主任、东南大学国文系主任,广东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金陵大学国文系教授,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诸子群经、书目学、先秦两汉文学史等领域造诣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