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制定《南京大学1984~1990年发展规划》
校长曲钦岳和他的同事认识到:一个上万人的大学,如果没有一个明确而又足以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势必成为一盘散沙,碌碌无为;学校领导也难免被大量的日常事务羁绊牵制,陷于被动忙乱、应付眼前的境地。(曲钦岳:《大学的使命与目标》,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9页。)因此,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力量,在原来已有的工作基础上,经过三个月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修改,制定了《南京大学1984~1990年发展规划》,于1984年12月提交南京大学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这一发展规划确定了南京大学今后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提出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团结奋斗,开拓创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南京大学“建设成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技术学科和管理科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自己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教育、科研中心”。
规划还提出争取到1990年,(1)国家计划内在校各类学生总数达12000人;(2)初步建立起比较系统的、富有活力的、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专业体系和教学体系;(3)全校40-45个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15个左右学科的若干研究方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4)以重点学科为骨干,形成8个跨学科的科研联合体,建好10个现代化实验室和两个文科资料中心;(5)形成一支又红又专、思想活跃、结构渐趋合理、拥有相当数量学术带头人和大量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师资队伍;(6)建立起高效率的管理系统和能为教学、科研提供良好服务的后勤网络,各方面物质条件得到较大程度改善。规划同时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基建工作、实验室建设、对外学术交流、管理改革、后勤服务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这一规划确定了南大发展的总方向和具体奋斗目标,同时也为南京大学改革的深入提出了全面的纲领。
以虚带实,凝聚共识,不断激发起南大师生员工深化改革、励精图治的信心和奋发有为、争强取胜的勇气,使南京大学的办学获得了更旺盛的活力。这段时间,南京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均呈上升态势。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获得的国家奖励在全国高校中一直居于前列。《南京大学1984~1990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若干主要奋斗指标,除在校学生规模因国家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较低于预定指标,以及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后南京市城市建设布局的改变以至原计划所拟的江浦办学基地建设有所更改外,其他的发展目标,到1990年前后大都变成了现实。
(二) 理清思路,选择方略,实施《综合改革纲要》
80年代中期是改革开放大潮涌起的时候,全国范围内经济、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先后启动,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也带来了人才需求结构的急剧变化;另一方面,各方面改革的不配套、不平衡,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无序和失范现象,也给高等学校办学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的需要,贯彻中央关于“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进行深入、系统的配套改革,向新的办学目标努力,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在党委书记陆渝蓉和校长曲钦岳共同主持下,南京大学制定了今后五年学校综合改革的纲要,11月份在全校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同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南京大学实施《综合改革纲要》,并把南京大学与清华等5所高校一起,列为全国进行综合改革的试点高校。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引起了人们对许多问题的深刻反思。南京大学又在认真总结多年来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两次修订了学校综合改革纲W詈笮薅┑摹赌暇┐笱ё酆?改革纲要》强调要进一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党在高等学校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抵制和反对任何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发挥综合性大学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强调要坚持把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高级人才放在学校工作首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的进取精神、活跃的学术空气和文明的校园环境的学校风貌;强调要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参与和服务意识,要重点加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应用学科,包括有选择地新建少量现代工程技术学科,并提出要“按系招生,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分流培养”;要进一步调整科研布局,抓好重大科研项目,加强与产业部门和地区的横向联合,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合作,加快发展科技产业;强调要切实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积极、稳妥地推行校内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
综合改革覆盖学校各项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从何入手?如何实施?当时有些高校选择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为“突破口”,媒体也作了大量报道。南京大学党政领导经过反复调查研讨,形成了一个基本思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教学、科研、管理各方面的改革。南大认为,高校综合改革主要有两大块,其一是学科建设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改革,曲钦岳校长称之为“办学主体方面的改革”。这是改革的重点,主要将围绕“一个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个中心”(教育与科研两个中心)和“三项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进行。其二是“办学保障体系方面的改革”,主要是人事制度、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改革,目的是理顺关系,转换机制,调整政策,“解放生产力”,为办学主体方面的改革扫除障碍,增加动力。学校认为,这两大改革既相辅相成,又有主次之分,必须十分重视二者的互相衔接和转换,善于把握二者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地将办学主体的改革向纵深推进。
修订后的《南京大学综合改革纲要》于1989年11月再度上报审批,国家教委于1990年初批复同意。1990年上半年,南京大学就先后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科技工作会议和人事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前一阶段的改革实践,结合学校综合改革纲要,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1991年,南大又被国家教委列为“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学校先后推行了以“三定一聘”为先导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992年1月,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南京大学在会上介绍了深化综合改革和校内管理改革的经验。1992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题为《南京大学综合改革的经验》的长文。《求是》杂志1993年第14期发表由曲钦岳、陈懿署名的《适应社会需要,搞好理科改革》的文章,并加编者按予以推荐。
(三) 争取“八五”重点投资的努力
1990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着手制订“八五”规划和未来十年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蓝图。南京大学有很好的办学传统和教学科研基础,但办学经费的短缺和办学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教职工住房紧张,却成为困扰、束缚学校发展的一大难题。学校党政领导试图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从多方面进行努力,争取跻身“八五”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以突破“瓶颈”,加快发展。
该年9月,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给中央打报告,列举南京大学的优势、困难与希望,再次建议国家将南京大学列为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并承诺江苏将给予南大更多、更切实的支持与政策优惠。南京大学也向国家教委和国务院递交《关于申请八五重点投资的报告》。9月17日至20日,曲钦岳校长还专程赴京,向国家教委、国家计委汇报工作,并与北大党委书记王学珍、清华校长张孝文、人大副校长黄达、北师大校长方福康、浙大校长路涌祥联名给李鹏总理写信,信中建议:“在‘七五’基础上,‘八五’期间继续完成对北大等几所大学的重点投资,并且再增加几所高校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这封信还强调指出:“通过分批、逐步建设,才可能在本世纪末建设好二三十所跻身科技前沿、具有中国特色和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等院校,使我国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立足于国内的战略目标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并带动整个高教事业的发展,不仅为国民经济翻两番作出更大贡献,而且有利于在下一世纪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争取主动地位。”
12月中旬,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会开会,南京大学递交了《关于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好若干所大学的咨询报告》。这份报告引用了小平同志关于“宁肯在其他方面忍耐一点,甚至牺牲一点经济建设的速度,也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的指示,强调:“我们认为,在规划未来五年或十年的发展时,必须坚持这一战略原则。只要科学论证,统筹安排,减掉一两个重复引进或重复设置的项目,就能挤出几亿经费,重点建设若干所大学。而且,从长远看,这笔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关键在于真正确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真正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在国家“八五”计划的未来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仍将对北大、清华等高校进行重点建设,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也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两所高校。
(四) 江泽民主席来校视察,肯定南大办学方向与目标
发展贯穿着改革,改革促进了发展,正是在发展与改革的相辅相成、相互交织和渗透中,南京大学的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1992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南京大学视察,在党委书记韩星臣、校长曲钦岳陪同下,参观了计算机科学系的实验室和半导体超晶格实验室,并会见了南京大学的全体中科院学部委员和师生代表。在会见时,江泽民总书记说,这是他这次“到南京后的第一个活动”,“看到朝气蓬勃的同学们,心情非常高兴,革命事业的接力棒,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就像江河奔流不息一样,一浪推一浪,不断前进。”“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民族,许多中华民族的子孙在科技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很高的国际地位。今天我在南京大学看到关于超晶格的研究,感到很高兴。由此看来,我们是能够研制出好的成果和培养出优秀人才的。”
随后,江泽民总书记又欣然题辞:“把南京大学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富有特色的教学研究中心。”江总书记的题词肯定了南京大学的办学方向和目标,对南京大学党政领导和全体师生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五) 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设规划
1.“212工程”的设置
1993年7月15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意见的通知》,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项目,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编:《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24页。)
“211工程”建设的目标是:经过十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使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能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基地,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其中若干所高等学校和部分重点学科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南京大学党政领导认为:南京大学通过1978年以来的改革发展,已经具备了使学校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的基础和条件。国家实施“211工程”,使南大获得了加速发展自己并为国家和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机遇。南京大学理应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使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跻身赶超国际一流大学的“若干所”行列。
2. 南京大学实施“211工程”的目标与思路
学校组织各院系各部门调研、讨论, 提出各自改革与发展的设想、建议和具体措施, 同时组织力量制订《南京大学实施“211工程”改革与发展规划》, 并形成《南京大学申请“211工程”预审自评报告》, 以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9个主要附件, “微结构科学技术”、 “资源与环境”等11个学科群、 点的重点建设规划。
(1)南京大学实施“211工程”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是: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到21世纪初叶,把南京大学建设成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现代工程与技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和自己特色的研究型综合大学;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及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要基地;成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成为重要的国际学术中心。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2)南京大学实施“211工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主动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遵循教育、科技发展的规律,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学科为基础,通过综合、交叉、延伸,在更高的起点和层次上形成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群体和学科点。加大学校各方面改革的力度,培养大批跨世纪、高层次优秀专门人才,出一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提高办学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
(3)这一规划还突出强调了三个问题:其一是继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通过学科群、点的重点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学科水平,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其二是实现办学的“两个接轨”,即基础、高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加大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办学向高层次发展。实施“一石二鸟”战略,把出重大研究成果与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其三是确定重点学科主攻方向,争取国家和地区的重大研究和建设项目。基础研究要进入国际前沿,应用研究侧重于高科技和有关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首批进入“211工程”项目
1994年10月至1995年1月,国家教委组织专家组,先后对7所高校进行了申请进入“211工程”的部门预审,这7所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0月)、浙江大学、南京大学(11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2月)、西安交通大学(1995年1月);1995年5月至1996年6月,又先后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23所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组织了部门预审。
1994年11月18日至20日,国家教委组织了专家组对南大进行“211工程”部门预审。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孝文、委直属高校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陶遵谦、江苏省副省长季允石、省长助理王珉、省教委主任袁相碗等出席了部门预审汇报会,听取了南大常务副校长陈懿关于南大申请“211工程”的总体规划报告和说明。陈懿副校长简明扼要地分析了南大已有的条件和优势,存在的不足和困难,表达了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把南京大学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和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进入国际一流大学行列”的决心。
以北大校长陈佳洱院士为组长的12人专家组经过三天的实地考察、访谈和研讨,一致认为:“南京大学已经成为我国一所基础坚实、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较高,属于国内一流水平,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南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合适的,符合国家‘211工程’关于争取若干所高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建设要求。”
1996年8月,国家教委直属办和江苏省教委共同组织并邀请以陈佳洱院士为组长的10位专家,对《南京大学“211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附件进行了论证及审核,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1997年1月,国家计委下达《国家计委关于南京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南京大学“211工程”建设经费以中央和江苏省政府拨款为主,计312亿元,其中首期工程148亿元经费。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锐意革新,南京大学终于理清了改革思路,明确了发展目标,使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办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国内外的影响也进一步扩大,并争取到一个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踏上了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