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概况

二、各项工作走上正轨

  • 校史教育
  • >南大校史

二、各项工作走上正轨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努力按照教育工作本身的规律进行恢复整顿,使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常轨道,出现勃勃生机。

(一) 南大被确定为部属重点院校

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进行了统一的规划。1978年2月,国裨鹤ⅰ豆赜诨指春桶?好全国重点院校的报告》,确定第一批全国重点院校88所,占当时全国高校总数405所的22%。1979年底又公布了第二批重点院校名单,总数增加到97所。南京大学是首批确定的重点高校之一。按当时规定,部属重点院校实行双重领导,以教育部为主,目的在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使教学科研工作的恢复和发展早见成效。

(二)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稳定教学秩序

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和《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工作意见》,重新规定:报考高等学校考生应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优先保证重点院校。自此,高等学校以统一招考取代了“文革”后期“群众推荐”的招生办法。学制恢复为四年。

南大通过高考招生,录取1977级四年制本科生885名,于1978年1月入学。1978级实行“文革”后第一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南大录取本科生1?344名,后又扩招大专走读生730名,于1978年10月入学。这样,1978年共有1977、1978两届新生2959名入学。全校为普通班开课的教师达500多人,开出课程256门。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从1979年上半年起,恢复了期中教学检查制度和校系领导深入课堂听课的制度,制订了《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和《考场纪律的几点规定》等。经过整顿,学校的教学秩序日趋稳定。

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因情况复杂,根据教育部1978年1月《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意见》,将1977、1978年两年招收研究生工作合并进行,统称为1978级研究生。南大“文革”后首批招收45个专业的研究生158名,于1978年10月入学,他们大都来自各个岗位的在职人员,学制两年(实际用了两年半)。

1978年下半年,教育部下达关于恢复并扩大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指示,南大经过积极筹备,文革后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19人于1979年3月入学,他们来自英、德、法、澳大利亚和越南等国。接受外国留学生的专业有中国文学、中国历史、考古学、中国哲学史、政治经济学、气象学等6个专业。同年9月,开始接受外国研究学者和高级进修生。

(三) 整顿校风,重建思想政治工作

1. 匡亚明提出高校应有“四个空气”
       在“四人帮”横行时,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遭到践踏。因此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按新时期的要求重建思想政治工作。1978年5月,在南京大学纪念建校76周年的大会上,刚刚复职的匡亚明校长在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空气,高度的学术空气,高度的文明空气,高度的文娱体育空气。”他说:“这是拨乱反正,提高教育质量,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也是高等学府现代化的标志。”(《匡亚明教育文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页。)

2. 整顿校风初见成效

匡亚明校长亲自抓校风校纪建设,要求整顿校纪校风,做到“一年整顿、三年改变面貌、八年全面跃进”。在1978年11月、12月两个月中,全校开展了学习雷锋、整顿校纪校风的活动。1979年2月,学校先后发布了《关于整顿校纪校风,大力提倡文明空气的通告》(第一号)和《关于在全校造成卫生整洁和安静环境的通告》(第二号),要求全校师生员工讲理想、讲道德、讲礼貌,尊师爱生,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使南大成为安定团结、温暖如春的集体;重申如有打人骂人等违纪行为,必须执行纪律处分和经济制裁。1979年3月,在中共南京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章德在代表学校党委所做的工作报告中,要求“从党委领导人到每一个党员都要带头讲理想、讲道德、讲情操、讲卫生,为整顿校纪校风,树立文明空气作群众的表率。”同年,全省高校开展了“三堂一馆一舍(课堂、礼堂、食堂、图书馆、宿舍)文明新风竞赛活动”,南大在这项竞赛活动中被评为先进单位之一。通过这些活动,在学生中开始形成“勤奋好学、遵纪守法”风尚,改变了过去有些宿舍内“灯长明”、“水长流”、“臭气满楼”的现象。整顿校风初见成效,人们说,“夜深还见灯光明,黎明又闻读书声”的情景在南大再现了。

3.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多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的确立,使南大思想政治工作和党风建设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在帮助师生员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错误倾向的同时,南京大学还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各种教育渠道,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渠道之一是学习目的性教育。如新生入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同志都要和学生见面,勉励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不断进步;许多系都要请知名教授和学生谈话,对学生提出希望和要求。同时,学校还通过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通过设立各种奖学金等,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渠道之二是革命传统教育。新生进校后各系都组织学生参观梅园新村中共中央代表团故址,祭扫雨花台烈士陵园。学校还经常请参加过当年“五二○”爱国民主运动的教师、干部和校友讲述学校的革命传统。1982年80周年校庆期间,由师生和校友们捐资,在北校园正中的草坪上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南京大学在各个历史时期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以后又在北园老图书馆前兴建了一座“五二○”纪念亭。通过这些教育,激励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当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渠道之三是爱国主义教育。如地理学系、地质学系、历史系结合专业学习,多次举办反映祖国自然风貌和历史的摄影、图片展览;学校电教室也经常摄制和放映这类题材的教学电视片。1983年时,团委、学生会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特地组织了“祖国颂”影展、“我爱祖国山河美”书画展和“爱祖国爱科学”百科知识竞赛。

渠道之四是通过先进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学生把自己的追求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例如,1982年3月,学校党委授予中文系78级本科班“万里班”的称号,勉励学生向50年代为扑救火灾、抢救国家财产而英勇献身的学生陈万里学习。

经过几年的努力,南京大学在拨乱反正中得到复苏,而且开始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的目标迈进。1981年,以教育部副部长周林为首的教育部调查组到南京大学“蹲点”,曾评价当时的南京大学“历史久、基础厚、师资强、潜力较大”,“是高校中居重要地位的一所很好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