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概况

七、青蓝相继 队伍建设充满生机

  • 校史教育
  • >南大校史

七、青蓝相继 队伍建设充满生机

要跻身一流大学的行列,关键因素是人,是师资队伍。1984年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同时也制定了教职工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长期规划。随后,学校逐步明确了“素质精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的队伍建设整体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以教师队伍为主,其他队伍协调发展的建设有条不紊地深入进行。

(一) 抓好学术梯队建设

南京大学既重视学者、教授个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又注重学术梯队的配备以及结构的优化。主管人事工作的袁相碗副校长主张从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诸方面,综合考虑整体优化的问题。

1986年,南京大学在对全校各专业的教师工作情况和基本素质进行较全面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热爱祖国、作风正派、为人师表;治学态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理论基础扎实,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取得良好成果;外语条件较好;年龄在45岁左右,身体健康”等条件,通过各系选拔推荐,经学校审核,从200多名人员中确定了70多名中年骨干教师,作为校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学校一方面为他们积极创造各种条件,特别是使他们得到较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外进修等,以促进他们学术水平在学术界的知名度的提高;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挑重担,顶大梁,并把其中一部分人适时地推上教学、科研工作的领导岗位,让他们担任有关系科、研究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1990年,南京大学又进一步对全校35岁-50岁的560名教师逐一分析,对其中有希望在三至五年内成为学科带头人或重要学术骨干的教师,提出了培养提高的措施。1992年9月,又遴选出25名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各门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

此外,南京大学还广开才路,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1989年,南京大学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光明日报》上刊载招聘启事,面向海内外招聘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另外,还聘请了许多国内著名学者如费孝通、任继愈、唐敖庆、张文佑、侯学煜、涂光炽、刘有成、程开甲、刘东生、陈述彭、潘懋元等担任了有关学科的兼职教授。

(二) 大力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

1984年学校专门作出《关于抓紧培养青年学术骨干的决定》,强调要积极慎重地做好青年学术骨干的物色、选拔和培养工作。1985年以来,先后制定颁发了《南京大学人员补充暂行规定》、《研究生选留办法》等,注意遴选政治和业务素质好,实际工作能力强、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硕士、博士毕业生,补充到教师队伍。对新选留和调进的青年教师,也注意抓好岗前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素质。

其次是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提高,举办各种类型(包括语种、层次)的外语培训班,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外语学习,并建立了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制度,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和青年教师的自身条件等,分期分批安排了不少青年教师参加国外的进修。

再次是通过设立科研育苗基金,组织青年学者群,在《南京大学学报》开辟“青年学者专栏”等,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努力形成一定的学术竞争空气和良好的集体学术氛围,第四,是破除职称评定中“论资排辈”的弊端,建立了特别评聘制度,以破格提拔有突出贡献的年青人才。

(三) 推行聘任制,完善各项师资管理制度

1986年,一度因整顿而“冻结”的高校职称评审工作一解冻,南京大学就晋升教授119人、副教授410人;1987年又晋升教授56人、副教授319人;1988年再度晋升教授90人、副教授201人。到1990年上半年,全校在编专任教师中,教授233人,副教授762人,共占专任教授总数的45.7%,超过1984年所提出的争取1990年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40%左右的指标。1990年底和1991年底,又分别晋升教授60人、副教授180人和教授45人、副教授96人。针对当时45岁以上教师所占比重过大(占55.2%),且中青年教授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高等问题,学校在1993年制定了“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在“211工程”建设规划中进一步细化,落实具体措施,采取滚动式管理,“争取到2000年培养出100名左右具有博导以上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在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过程中,教师退休工作也逐步正常化,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得到一定完善。1990年,全校有陈白尘、郑集等14位70岁以上的博士际馊偻诵荨?

同时,南京大学还提出采取浮动编制与固定编制相结合,建立“半开放式”的师资队伍的管理方法,1989年,制定了《关于新选留教师试行合同期的规定》,对新选留的教师签订2至3年的试用合同,试用合格的教师合同期满后仍然留在教师岗位,不合格者合同期满后流动到其它岗位或其它单位,以保证正式聘任的教师具有胜任高校教师工作的能力。

(四)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激发教师的荣誉感、责任心

1984年5月,在校庆82周年时,南京大学特地召开了表彰大会,向在教育、科学、文化战线从事工作50年和从事革命工作50年的48位教职工授予了荣誉证书。1985年9月首届教师节,南京大学党委和行政作出了《关于表彰从事教育工作满30年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决定》。1986年9月,南京大学党委又作出《关于向洪焕椿同志学习的决定》。洪焕椿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研究室教授,在南京大学任教30多年。1981年,因积劳成疾而身患癌症,但他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惊人的毅力,坚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在几年内,编撰了300多万字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并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1986年9月,学校党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号召全校教师学习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认真勤奋、严谨求学的治学态度。从1989年以来,南京大学又分期分批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以增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

(五) 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总体水平提高

这几项措施,使南京大学的教师队伍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除了职务结构、年龄结构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外,学历结构也有了较大变化,1996年,全校教师2090人中,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40%。一支结构日趋合理,总体素质日趋提高,拥有大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能够较好地适应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需要的教师队伍已经基本形成。

许多老教授因其深厚的学术造诣而赢得了国际学术声誉。如外文系张威廉教授1985年被民主德国国立德国古典文学研究和纪念机构管理总局授予歌德纪念章;大地海洋科学系任美锷教授1986年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授予维多利亚奖章,在我国地学界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历史系王觉非教授1987年被英国皇家学会接纳为通讯会员,是该学会接纳的第一个中国历史学家。

 (六) 拥有两院院士19人

1991年1月中国科学院增选学部委员,南京大学闵乃本、王业宁、张淑仪、游效曾、程镕时、孙钟秀等6位教授联袂入选,增加人数在全国高校中与清华大学并列第一,占江苏省增选学部委员人数一半以上(江苏省共增选学部委员11人)。1993年12月,南大又有郭令智增选为中科院地学部委员。1995年10月,胡宏纹、方成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加上1992年从吉大调来南大的江元生院士,以及南大医学院的黎磊石、黎介寿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至1996年,南京大学共有中科院院士17人,工程院院士2人。此外,南大还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冯端、曲钦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3名(闵乃本、冯端、曲钦岳)。另据不完全统计,南大有230多人在国际和国家级学术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其中包括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冯端、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曲钦岳和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陈懿。他们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七) 思政、管理和后勤队伍的建设

在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南京大学也注意抓好党政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队伍的建设。

其一,重视党政管理干部的培养,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早在80年代中后期,就注意抓管理干部的进修提高,并分批选派青年管理骨干出国访学或到国内其他高校进修。

其二,在补充教师队伍的同时,也做好其他人员的补充工作,使学校各支教职工队伍能得到较平衡的发展,各方面的人员之间能保持比较合理的比例。1996年,全校教职工共4409人,其中包括专任教师1244人,科研机构人员836人,行政人员613人,辅导人员722人,工勤人员566人,校办工厂、农场职工及其他附设机构人员428人。同时,这几支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三,抓好与教师聘任制相配套的其他人员的评聘工作,全校实际上共开展了教学、科研、实验技术、图书资料、档案技术、编辑、卫生、财会、工程技术、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幼儿教育等20多个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评聘工作。1996年实验、工程、图书、档案、编辑出版、政工和管理系列共有正高职称者18人,占全校正高职称总数的6%。

其四,对图书资料、档案、财会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业务培训,促使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其五,改革固定用工制度,采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对后勤岗位招收的工人实行全民劳动合同工制,在非技术性的和难于招收到固定工的工种中使用临时工等等。为了进一步抓好教职工队伍建设,1990年4月,南京大学特地召开全校的教职工队伍建设研讨会,总结了教职工队伍建设的经验,提出要进一步建设好一в趾煊肿ā⒕筛咝А⑺刂?优良、充满活力的教职工队伍,做好“四定”,即定规模、定任务、定编制、定经费,通过完善聘任制、人才流动和改革单一的人事管理模式,进一步调整、优化师队伍结构。